小鼠食仔怎么办?
1.几天不见,我的小鼠崽崽不见了?!
在小鼠生产繁殖中,可能会经常发现前几天才出生的一窝小鼠崽,这几天怎么就不见了?或者小鼠出生后,小鼠出现死亡或者肢体被母鼠吃得残缺的情况。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食仔情况的出现呢?当出现这种情况之后该如何避免或者解决呢?
2.做到以下几点,减少小鼠食仔!
一、控制笼位密度、保证舒适干净的待产环境孕鼠独置一笼;给母鼠添加柔软的做窝材料。
二、减少外界干扰
尽量给小鼠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安静的环境;饲养密度不要过大,产仔后的一周内不要随意动鼠仔,可适当降低哺期母鼠更换笼具和垫料的频率。
三、增加营养,补充水分
除供给足够的饲料外,可以适当喂食少量的蛋黄/瓜子或者更换为小鼠繁育用饲料,可补充母鼠营养,降低吃仔率;等到仔鼠断乳时也可补充适量蛋黄或瓜子、花生;及时补水等。
一、环境因素
1.气候因素
1)温度
气温过高或过低常导致母性动物性周期紊乱,产仔率下降,死胎率增加,泌乳量减少;
在高温环境下(超过30℃)母性动物泌乳能力下降,甚至拒绝哺乳;
在低温环境下,小鼠产仔率降低,代谢增加,为补充机体活动的需要,甚至会咬吃仔鼠补充能量消耗。
2)湿度
湿度过低时,某些母鼠拒绝哺乳,甚至咬吃仔鼠,仔鼠也会发育不良;
湿度过高时,小鼠的散热受到障碍,易引起代谢紊乱及抵抗力下降,使小鼠死亡率增加。
2.理化因素
1)光照
根据《GB 14925-2010》要求,动物照度应为15-20Ix(勒克斯),昼夜明暗周期应符合动物活动和休眠的规律,应采用12h/12h或10h/14h的明暗交替照明方式。光线过强容易出现母鼠烦躁惊慌,甚至咬食仔鼠的情况。
2)噪音
过强或持续不断的噪音可导致动物交配率降低,并妨碍受精卵着床,因而繁殖率下降,并使母鼠流产、拒绝哺乳、甚至吃仔。高频强烈噪声还可直接导致幼小动物死亡。
3)饲养环境
如饲养密度大,导致生存环境变差,容易出现因小鼠间的争斗而咬伤或者咬死的现象,也容易导致仔鼠被踩踏而死。
4)气味
换笼或人为操作过于勤快,导致母鼠对环境变化不适应,或者人为操作时因镊子翻动仔鼠导致染上了其他小鼠的气味也容易出现拒绝哺乳或吃仔的现象。
3.生物因素
1)死胎及弱仔
当窝产仔鼠数量较大时,由于母鼠乳头数量及泌乳的问题,只能够维持一部分仔鼠的母乳需求,如不淘汰则会影响其他仔鼠的发育。为保证下一代存活,母鼠通常会咬食弱仔以保障后代更好的存活。
2)母性不强而吃仔
母鼠第一次做妈妈,没有经验,在人为操作时很容易使母鼠神经紊乱,导致吃仔。
3)雄性吃仔或非亲生吃仔
繁育期间,雄鼠的攻击性会比平常的要高,很容易攻击母鼠甚至仔鼠;非亲生仔鼠气味与自身气味不一样,诱发其他母鼠出现吃仔行为。且会因为非亲生缘故,会对其他小鼠的后代有较高的攻击性,以保证自己的后代基因得到保证。
4)误食吃仔
母鼠生产过程中消耗体力过多,母鼠一般会通过吞食胎盘来补充体力,很容易被母鼠一边舔舐仔鼠一边吞食胎膜和胎盘时被当成补品吃掉。或者产仔后母鼠因营养不足,通过吃仔来补充自身营养。
二、营养因素
1.饮水不足
母鼠产后对水需求变大,如果补水不足容易出现食仔情况。饮水不足能够直接影响母鼠的泌乳量。饮水不足也会导致母鼠采食欲望降低,进一步减少泌乳量。
2.泌乳不足
母鼠产后营养不足、高温、饮水不足均会导致泌乳不足,甚至窝产仔数过多,仔鼠对乳汁需求增多而导致母鼠乳汁供应不足。母鼠也会因仔鼠争抢乳头的行为导致乳头疼痛进而泌乳量下降。所以为保证下一代的存活,母鼠甚至会咬食小部分仔鼠以保障大部分仔鼠的存活。
3.营养不足
母鼠产后及哺乳期间对营养需求较高,营养不足会导致母鼠通过吃仔补充营养。
小鼠不见了?鼠仔被吃了?解决办法呢?
一、控制笼位密度、保证舒适干净的待产环境
1.孕鼠独置一笼
对于怀孕母鼠,要提前考虑到鼠仔出生后的空间,饲养密度过大,后期鼠仔出生后除了会增加被吃的概率,还会增加被踩踏致死的概率。因此当雌鼠腹部明显膨隆确定其受孕后,尽量把孕鼠独置一笼,以避免其他成年鼠对鼠仔的伤害,也为接下来的产仔和哺乳做好准备。注意动作需轻柔,以免孕期母鼠受惊而增加产后吃仔的可能性。
2.给母鼠添加柔软的做窝材料
保证小鼠饲养环境干净舒适,添加柔软的筑巢材料如纸球,纸片等增加母鼠的安全感,为分娩和哺乳做准备。
二、减少外界干扰
由于小鼠有胆小惊怕的特点,而孕期以及产后的小鼠则更加敏感,甚至有些神经质,外界干扰容易导致出现惊慌、烦躁等症状,引起母鼠咬食幼仔,因此要减少外界干扰。
1.光照条件
光照包括照度、光线波长及光照时间三个因素,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都对实验动物不利。一般,动物照度控制在15-201x,既适应动物需要,又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和操作。
2.噪音预防
动物房室内噪音控制在60dB以下,在小鼠产仔后一周,更加小心安静。
3.气味改变
母鼠对气味的变化非常敏感,若鼠笼混入陌生味道或鼠仔身上有特殊气味,鼠仔就很可能被吃掉!在鼠仔产后几天,避免用手触摸,如实验必需可用镊子辅助翻动,翻动过后给鼠仔抹上母鼠的气味如粪便、尿液等以便使母鼠能辨认出鼠仔;产后一周内尽量不换笼盒。如果必须换,也建议保留部分旧垫料和粪便放在鼠仔周围,防止母鼠因小崽气味消失食仔以及拒绝带仔现象;
母鼠怀孕初期切勿将其放入陌生雄鼠笼内或含有陌生雄鼠化学气味的环境中,否则容易产生布鲁斯效应诱发孕鼠流产(布鲁斯效应是指新受孕雌鼠因与陌生雄鼠直接接触或暴露于含有陌生雄鼠化学气味的环境中,而引起的妊娠阻断概率增加的现象)。
4.经常观察
母鼠很容易受到惊吓,尤其是鼠仔出生后几天尽量不要打扰母鼠与幼仔,但可适时观察母鼠及仔鼠情况。
5.动作轻柔
小鼠孕后及产后操作时动作需轻柔,减少对母鼠的刺激避免受惊导致流产或者产后吃仔。
三、增加营养,补充水分
生产以及哺乳期,母鼠对于营养的需要也会更高一些,若母鼠营养不足则会对鼠仔下狠手。
1.避免喂食过期或者因储存不当而变质的饲料。
2.提供专门的繁殖饲料来补充营养。
3.提供无菌纯水,每周换水并定期巡视观察小鼠水瓶有无漏水,如有需要及时更换或补充。
4.观察母鼠精神状态,查看母鼠是否存在营养不足(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被毛枯燥、行动迟缓、精神不佳等),如出现以上症状,可判断为营养不足应及时补充营养,或者提前给孕鼠补充营养物质,如适量添加瓜子、黄豆、花生、鸡蛋等食物补充额外营养对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的大量需求,增加产奶量,从而降低吃仔率。
5.产后也可适当补充营养物质,提高泌乳能力,增强体质,减少误食或者通过吃仔来补充母鼠营养。生产以及哺乳期,母鼠对于营养的需要也会更高一些,若母鼠营养不足则会对鼠仔下狠手。
6.查看母鼠的牙齿状况,是否因牙齿缺失或者分叉导致采食困难,没有及时磨牙导致牙齿过长也会出现采食困难的情况。可增加磨牙棒或其它磨牙工具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也可定期添加软料(饲料泡水)来维持营养需求。
7.如果哺乳期母鼠出现食欲不振,小鼠发育迟缓等现象,可在水中添加少量复合维生素B,可增加母鼠食欲、提高泌乳量。
四、代乳或淘汰
1.鼠妈妈母性差
1)首胎母性差,可能是经验不足,比较神经质,也或者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母鼠的妈妈未给予它足够的母爱,它就会按照自己的成长轨迹照顾下一代,结果造成鼠仔被吃掉或者被活活饿死。
2)第一胎很难预防,如果出现第一胎食仔,为了更好的避免下一胎食仔,建议提前预备母性好的产期接近的ICR小鼠做奶妈。ICR小鼠性格比较温顺,比较适合做奶妈,可以提前准备怀孕的ICR小鼠备用,待母鼠产仔后,将鼠仔替换ICR鼠仔,替换时给鼠仔抹上ICR母鼠的粪便或尿液。
3)首胎母性不强的,后续可选择繁殖能力强,母性强的2-5胎次母鼠进行繁殖,可减少吃仔率;
4)如果首胎吃仔后,后续胎次仍吃仔,则应淘汰。
2. 窝产数量过多应淘汰或寻求代乳。
1)小鼠有5对乳腺,后代太多(超过10只)时,先天弱小的鼠仔就会被吃掉或饿死,进而保证其他鼠仔的茁壮成长。这类一般不建议人为干预,但是记得及时清理死亡的仔鼠,以免母鼠养成吃血腥的习惯。
2)如小鼠窝产数量过多又比较珍贵,或者实验要求不能淘汰,需代乳的,应提前做好代乳计划。规划好母性较强的代乳鼠进行同批次配繁生产,然后根据小鼠的分娩情况进行代乳,并做好非亲生仔鼠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