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和白色Swiss小鼠介绍
Swiss小鼠属于远交小鼠。
常见有两种Swiss小鼠,一种白色,另一种是黑色。
白色Swiss小鼠(Swiss mouse):
由瑞士de Coulon博士对2只白化雄性小鼠和7只白化雌性小鼠进行杂交建立远交系小鼠。
1926年,由美国Rockefeller研究所Clara Lynch引进,称为Swiss小鼠。此后,
1948年,位于费城的癌症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ICR)从Rockefeller研究所(Roswell Park Memorial Institute)获得,由Hauschka(Carl Hauschka)博士根据强劲和繁殖力选择性地培育的Ha/ICR小鼠(Ha=Hauschka博士),又称NIH Swiss小鼠(NIH Swiss mouse)或Crl:NIHBL(S)。
由Edward Mirand博士引入的,命名为HaM/ICR(M=Edward Mirand博士)。
1932年,Leslie Webster博士从Rockefeller研究所获得维持喂养的Swiss小鼠,进行选择性近交,称为Swiss Webster小鼠(Swiss Webster mouse,SW mouse), 其中Webste=Leslie Webster博士。到了Carworth Farms之后,已经高度近交,其中一对作为种鼠继续繁殖,称为CFW(SW)小鼠。
1959年,Charles River引入该品系并于同年进行了剖腹产,命名为Crl:CD1(ICR)。
1973年引入中国,称为ICR小鼠。
白色Swiss小鼠的特点:
温驯,健壮,繁殖力强,适应性强,生长快。
有视网膜变性,具有retinal degeneration 1 mutation 。在涉及视网膜的研究中应考虑是否适用。
黑色Swiss小鼠(Black Swiss mouse):
将Carl Hansen博士开发的N:NIH Swiss小鼠(白色Swiss小鼠)与 C57BL/6N(黑色)杂交,通过一系列的交配筛选以及与种鼠(白色Swiss小鼠)回交 (N10) 形成的黑色Swiss小鼠品系。由于野生色基因被消除而成为黑色。
2000年美国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引入。2010年Charles River从NCI引入。
黑色Swiss小鼠有视网膜变性。在涉及视网膜的研究中应考虑是否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