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A小鼠以及其亚系介绍
DBA小鼠的诞生
1902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哺乳动物基因专家William E. Castle从拉特洛坡那里得到了一些品系小鼠,在校本科生立特(Clarence Cook Little,即 C.C. Little,1888~1971)在Castle的指导下对小鼠的毛色遗传进行研究。两年后,立特获得了一对小鼠,其中携带了淡色(dilution,d)、棕色(brown,b)和黑色(non-Agouti,a)三个隐性遗传基因,他对这对小鼠进行近交繁殖(兄/弟与姐/妹之间交配)20代以上,得到了第一个近交系小鼠,命名为dbr小鼠。后来,根据携带的三个隐性基因d(淡色)、b(棕色)、a(黑色),将dbr小鼠改名dba小鼠,到了上世纪50年代,再改名DBA小鼠。
在建立了DBA小鼠之后,又对这个近交小鼠进行了近交筛选,得到DBA/1和DBA/2 。后来,由于鼠伤寒导致DBA毁灭,从此,DBA小鼠原种不在存在,如今只有DBA/1和DBA/2两个亚系。
DBA/1和DBA/2虽然是从DBA中筛选出的两个亚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基因位点差别比较大,甚至包括MHC H2不同。可能是由于但是建立的DBA品系中杂合性较高。
DBA小鼠的特点及应用
(1)神经生物学
年龄相关的听觉丧失。由于年龄相关听觉丧失1(age related hearing loss 1,ahl-1)基因突变导致毛细胞异常,在10月龄时发生听觉下降,进行性加重。
(2)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模型
在DBA/1小鼠,应用II型胶原可以诱导强烈的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严重的多关节的炎症,表现为滑膜炎、软骨和骨的损伤但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建立取决于诱导方法,成膜率低于100%。
(3)自身免疫性肾炎模型。
胶原可以诱导DBA/1J小鼠出现免疫性肾炎,表现为蛋白尿、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间质的炎症。
(4) 动脉粥样硬化敏感性中等
应用高脂高胆固醇模型饲料,可以诱导动脉粥样硬化,但是,严重程度不如C57BL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