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动物饲料的标准化
一、我国对实验动物饲料标准的研究
我国对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化的研究严重不足,在网络上或者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能够查到的或者是综述国外的,或者是围绕饲料安全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如果要检索对实验动物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报道基本上少之甚少,并带有明显的畜牧饲料的气息,甚至出现了介绍实验动物饲料最低成本的配方或如何获得这种配方的途径,出现这种现象不知道是对“实验用动物”与“实验动物”的不解还是对饲料标准化的原则不清楚。
在《中国饲料》2000年第14期出版的农业部畜牧兽医局饲料安全考察团2000年赴美饲料安全管理考察报告中是这样描述我国当前动物饲料领域的:“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健全饲料标准化体系。目前,我国从事饲料应用研究的人员较多,但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很少,特别是从事检测方法研究的人就更少,从而导致研究结构不合理,搞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应用开发的人较多,搞理论研究、高精尖技术研究的人较少。以饲料添加剂为例,推广各种各样的饲料添加剂者大有人在,研究其使用规范和检测方法者却少而又少,致使我国饲料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迄今我国许多饲料添加剂还没有科学、统一的使用规范,...”。这段描述至今已经9年了,情形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化的研究仍在期待未来。
二、我国实验动物饲料标准的制定
我国整个实验动物学研究严重落后,实验动物饲料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制定出高水平和科学性很强的实验动物饲料标准?毕竟,我国还是为此做了较大的努力。
在我国1994年首次发布的实验动物系列标准中,发布了“实验动物全价营养饲料”国家标准。GB14924-1994 在执行数年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
►某些营养素指标没有按生理时期的需求规定。
►某些营养素水平缺乏科学性,不是偏高就是偏低(例如钙和磷 )。
►某些蛋白质指标与氨基酸指标的需求水平相矛盾。
►某些营养指标缺失,例如钠、硒;维生素D、K、 B1、B6、B12、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等等。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检测方法只适用于高纯度的添加剂。
针对1994版所发现的问题,在2001年修订时对实验动物饲料标准也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据有关介绍,修订主要参考了国外有关资料,包括美国NRC(1992)、BK公司(1999)、Taconic(1999)、欧洲Labdiet(1998)、Harlan(1998)、日本农产(1995)、Clear(1995)、船桥(1995)、东方(1995)等国家或公司的有关资料。修订后的配合饲料国标中,
►将“全价营养饲料”改为“配合饲料”。
►包括小鼠、大鼠、兔、豚鼠、地鼠、犬和猴的饲料标准。
►将配合饲料按维持饲料和生长、繁殖饲料分别规定了营养成分含量。
►对标签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包括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主要营养成分、维生素、氨基酸、主要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原料组成,等等。
三、我国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此领域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只有日粮型配合饲料标准,尚未诞生纯化型饲料标准。
►在制定的配合饲料标准中,有利于饲料卫生、安全和管理等质量控制的指标比较健全,但在饲料营养素水平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制定了日粮型配合饲料营养标准,但在“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情况下没有给出参考配方或开放性配方,这对企业生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而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生产的饲料差异很大,表现为饲料组分和含量的稳定性较差,因此,标准的所谓强制性只能体现在市场管理的“达标”方面。
►由于该标准设置的营养素水平仅仅来自于外部资料的总结,而没有得到长期的观察和验证,也没有与国外权威或可靠的饲料进行对比性实验,因此,在我国具体的饲养环境下其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在大鼠、小鼠的营养标准制定中过于偏激。我国啮齿实验动物的实际饲养环境虽然在向清洁级过渡,毕竟仍有相当多的单位尚未完成甚至尚未真正的过渡,但是,标准中废弃了普通级动物,使得标准的强制性与现实性不完全一致。事实上,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在制定实验动物饲料营养标准中仍然是普通级的啮齿动物使用的标准,只是在对SPF级饲养环境下对所需要调整之处做一些必要的说明。关键是我国一般的实验动物饲养和生产单位饲养管理不规范,从而营造的普通级环境与国外相差很大,把其后果完全用SPF来买单并不合情合理。事实上,SPF级虽然是较为理想的饲养环境,但也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
附:我国实验动物饲料标准2001版修订介绍
(1)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要求
标准号:GB 14924.1-2001
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分成维持饲料和生长、繁殖饲料。强调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及饲料原料的质量要求。作为GB14924.1-12的总则,将标准中共性的内容统一进行了表述,包括饲料原料、检测规则、包装、标签、储存、运输等。对标签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包括饲料名称、产品标准编号、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主要营养成分、维生素、氨基酸、主要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原料组成、使用说明、净重、计量单位、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等。此外,考虑到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特殊要求,对饲料包装及其材料作了具体规定。
(2)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标准号:GB 14924.2-2001
规定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适用于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地鼠、犬和猴的配合饲料。
(3)小鼠、大鼠配合饲料标准
标准号:GB 14924.3-2001
取消了普通级小鼠和大鼠,以清洁级替代,常规营养成分检测中增加了Ca/P比,矿物盐和微量元素中增加了“Na、Se”的指标,增加了重金属“镉”的指标,同时对配合饲料中的维生素及碘做了详细的规定。修订了常规营养成分中粗蛋白,粗脂肪的指标,增加了钙磷比指标。修订了氨基酸和维生素中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B1/B2/Bl2、烟酸、泛酸的指标,增订了叶酸、生物素和胆碱的指标。增订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中钠、硒的指标。
标准号:GB 14924.3-2010
该标准是当前最新的GB 14924.3修订版,主要是对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猴配合饲料各种营养成分限量进行了修订。
(4)兔配合饲料标准
标准号:GB 14924.4-2001
增加了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B1/B6/B2、烟酸、泛酸、叶酸和生物素的指标增订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中钠和硒的指标。
(5)豚鼠配合饲料标准
标准号:GB 14924.5-2001
修订了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指标。增订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中钠和硒的指标以及维生素B12的指标。
(6)地鼠配合饲料标准
标准号:GB 14924.6-2001
修订了原标准维持饲料氨基酸指标中的赖氨酸、蛋氨酸+胧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十酪氨酸、异亮氨酸和颇氨酸的指标。修订了维生素中维生素K、维生素B1/B2/B6/B12、烟酸、泛酸、生物素和胆碱等指标。修订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指标中的钾、铁、锰、铜和碘的含量指标。增订了常规营养成份中的钙磷比指标。增订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中钠、硒的指标。
(7)犬配合饲料标准
标准号:GB 14924.7-2001
修订了原标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指标,增订了常规营养成份中的钙磷比指标,增订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中钠、硒的指标。
(8)猴配合饲料标准
标准号:GB 14924.8-2001
修订了原标准中常规营养成份,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指标,增加了常规营养成分中的钙磷比指标,以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中钠、硒的指标。
(9)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标准号:GB/T 14924.9-2001
规定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中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即配合饲料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总磷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地鼠、犬和猴的配合饲料及其原料种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总磷的测定。
(10)实验动物配合饲料氨基酸的测定
标准号:GB/T 14924.10-2001
规定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中氨基酸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地鼠、犬和猴的配合饲料及其原料中氨基酸的测定。
(11)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维生素的测定
标准号:GB/T 14924.11-2001
规定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中维生素的的定方法。即配合饲料中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总抗坏血素、总胆碱、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3、泛酸、生物素、维生素D3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试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地鼠、犬和猴的配合饲料及其原料的测定。
(12)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
标准号:GB/T14924.12-2001
规定了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中矿物质和微量素的测定方法,即铁、铜、锰、锌、镁、钠、钾、硒、碘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地鼠、犬、猴配合饲料及其原料中铁、铜、锰、锌、镁、钠、钾、硒、碘的测定。
特别关注:
2010发布了最新版本的GB 14924.3,称为GB14924.3-2010版本,把GB 14924.3(小、地鼠),GB 14924.4(兔),GB 14924.5(豚鼠),GB 14924.6(地鼠),GB 14924.7(犬),GB 14924.8(猴),共6个文件合并成《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营养成分》,对其中营养素的成分的上限和下限进行了严格规定。